入夏时节,走进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兴盛乡,一排排漂亮的民居格外显眼,街道小巷干净整洁,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西海固乡村环境的既有印象。
傍晚时分,新旗村“爱心超市”人影穿梭。47岁于清泉挑选了一桶洗衣液、两包餐巾纸,然后递给收银员一张小卡片……“这叫积分卡,上周五经过村委会评定我得5分呢,才到这里兑换这些物品。”积分卡?望着于清全满意而去的背影,记者乡里村外采访了一整天才搞明白,小小积分卡的背后是泾源县在宁夏乃至西北首推“5223”乡村治理模式。
↑图为兴盛乡党委书记糟海学向记者介绍情况
从“爱心超市”到“积分兑换”
“乡村治理搞了多年,可是在农村基层还是苦于没有载体和抓手”兴盛乡党委书记糟海学告诉记者:“你们今天看到的这种‘积分卡’管理机制其实源于‘爱心超市’”。
什么叫“爱心超市”?“就是村民们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可以得到积分,然后用积分到村里的公益性超市换商品,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推动村里的环境卫生建设。”糟海学接着介绍说:2017年8月,这种“积分兑换”机制最早试行于红星村。这个村原来人心涣散,党组织软弱无力,尤其是村卫生环境典型的脏乱差。从何入手?先抓看得见的东西,即垃圾乱丢,污水乱泼,粪便(牲畜)乱扔。这个村曾经有一个“爱心协会”,捐赠过价值1万元的物资,可是村委会在组织分发这些物资的时候,弄得大家都不满意。如何用好这笔捐赠物资成了一个问题。
是好是坏,让事实说话;得多得少,用分数衡量。于是红星村推行“积分兑换”机制,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卫生环境用分数评定,得分者获“积分卡”可到“爱心超市”选购捐赠生活用品。一年运行下来,成效显著,全村卫生环境环境得到根本改观。
从“积分制”到“5223”模式
红星村的“积分卡”管理模式是否得到进一步拓展?“答案是肯定的!”糟海学侃侃而谈。
2018年,兴盛乡把红星村“爱心超市”的做法拓展到四个村,推行村规民约“积分制”,即除了美丽乡村建设,还有产业发展、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。运行大半年,效果显著。不仅乡住房、道路、卫生室、学校环境等焕然一新,民风、民俗正气上扬,一片祥和。
在兴盛乡新旗村,新建的二层楼村部十分漂亮,广场上有塑胶跑道和篮球场,“爱心公益超市”就在一楼。超市营业面积远大于一般的农村小卖部,油盐酱醋、学习文具等日常商品十分齐全。与一般的超市略不同,该超市分为销售区和兑换区,兑换区主要是村民们用积分兑换商品。超市老板娘于彩红告诉记者“兑换区有300多种商品,包括日常用品,一分相当于一元钱”。在兑换区记者看到,一双袜子标价五元钱,也就意味着五分可以换双袜子,十分有意思。“尽管钱数不多,但大家顺便换瓶油盐酱醋等十分方便,而且有做好事的荣誉感,女人和孩子们尤其喜欢,捡垃圾和制止别人扔垃圾的热情很高。”村民于清泉告诉记者。
2018年底,市、县两级政府调研,高度肯定“积分卡”管理模式。能否把这一机制不断完善渗透到乡村治理各个层面?
糟海学告诉记者,经过反复论证,多次梳理,兴盛乡的“积分卡”制不断被完善充实为“5223”乡村治理模式。“5”即基层组织建设、美丽乡村、脱贫攻坚、产业发展、移风易俗五个层面;“2”个载体,即积分卡和爱心超市;“2”支队伍,即评定和监管;“3”种效果,即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力、极大农村群众的内发动力和加强了乡村治理能力。
“5223”模式应该说是对“积分卡”运行机制的全面升级,将积分的项目由最初的环境治理扩大到农村精神文明、社会文明及经济建设的多个方面。“这一模式总共制定了5个大项、32个小项具体内容,尤其27个积分项和16个扣分项。积分项和积分值的确定由村两委负责,确保公平公正。”糟海学介绍说。
记者在村部多媒体屏幕上看到,每考一个大学生给该户赋分50分,被评为“致富带头人”赋分10分,收取高额彩礼扣10分,破坏生态一次扣3分,奖惩措施十分具体。为了配合制度升级要求,超市改名为“爱心超市”,资金筹集实现了制度化,可确保长期稳定运行。
从“硬措施”到“软环境”
“‘5223’模式很受乡亲们的欢迎。村里打架骂仗的没有了,不管老人的没有了,赌博的也没有了。如今村里真正实现了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,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没敢想过!”76岁的老党员于生芳感慨万千。
那么这一运行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,也就是说这些赏罚分明的“硬措施”怎样演变为“软环境”?
“记者同志问得好!”新旗村村支书马省全扳起手指:想要“5223”模式可持续发展,前提是“爱心物质”的可持续供给。我们采取“一捐四补”。“一捐”,即县委统一组织每个村配备4000元捐赠爱心物质;“四补”,即致富能人直接捐赠村里、超市承包个人、村集体统一组织采购(垃圾回收兑现直补)、村集体年盈利额超5万元,拿出15%补充“爱心超市”。
具体的经营模式呢?总共有三种,即市场化、市场+村集体、纯村集体……马省全带记者走到一个大型app电子演示屏,介绍“5223”模式在乡村治理各种环节的具体运用,整整讲了半个多小时。
乡村治理让如今在宁夏泾源变得有模有样。昔日西海固这个贫困县如今不仅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实现了质的飞跃,“软环境”制度建设更是让村民真真切切地有了幸福感。(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:许凌 年巍)
来源: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